民安智库城市治理研究课题组在深入调研两地实践后发现,(北京公众满意度)(天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北京政法工作满意度)科学化、精细化和法治化已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共同追求,而文化背景与发展阶段的差异则塑造了各自特色。
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代表了中国大城市治理的先进水平;而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其治理模式长期享誉全球。
本报告基于公开资料、政策文件及实地调研数据,对两座城市的治理特色、优势及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旨在为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深圳与新加坡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为移民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且高度开放。新加坡在多项国际排名中名列前茅,在2025年全球幸福城市指数中位列第三,而深圳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从治理理念、数字治理、民生服务、基层治理和法治建设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对比。数据来源包括两地政府公开报告、学术研究、国际组织评估结果以及民安智库的专题调研。
2 深圳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优势
2.1 治理理念:高效回应与渐进创新
深圳治理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强调对市民需求的快速回应。近年来,深圳探索从“城市执法者”到“人民管家”的角色转变,体现了治理理念的进步。
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既要保障城市高效有序运转,更要为市民提供优质暖心的服务。”
2.2 数字治理:技术赋能与智慧应用
深圳在数字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民意速办”平台:市民通过手机小程序输入诉求,即可“一键下单”,政府“24小时响应、限期办结”。“有事就找民意速办”已成为市民新习惯。
· 智慧交通系统:深圳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TransPaaS平台不仅服务于本市,还正式上线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道路运行,标志着深圳智慧交通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
·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累计建成超充站1055座、充电设施42.4万个,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充电服务。
2.3 民生服务:便民生活圈与全龄友好
深圳正全力打造全域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城市,争取在2025年实现全市682个社区基本保障类业态全覆盖。
龙华区大浪街道水围社区是深圳便民生活圈建设的优秀案例。该社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便民生活圈建设,围绕“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参与友好、平台友好”四大维度,推动便民服务与全龄需求深度融合。
2.4 精细治理:分类施策与多元共治
深圳在精细治理方面探索出了有效路径。龙华区针对流动摊贩治理难题,创新性地划分了疏导区、管控区、严禁区等三类流动摊贩经营区域,通过申请准入、摊位分配、常态化监管等举措加强流动摊贩综合治理。
这种“三区”划分模式避免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管理方式,既提升了城市管理精度,又体现了城市温度。
2.5 法治建设:制度创新与改革探索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深圳正在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
深圳还在深化司法领域改革和交流合作,建立诉讼与调解、仲裁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3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与优势
3.1 治理理念:超前治理与长远规划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核心理念是“超前治理”。根据居民的需求超前预判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变化趋势,提前进行政策调整。新加坡管理层通过“民意处理组”“议员接待日”“人民协会的基层网络”以及向私人调查公司购买服务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反馈意见和对公共服务的期望。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具有极强的超前性。在1971年的概念规划中,新加坡就着眼于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基本框定了整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每隔10年,规划部门会根据城市的发展趋势,在不改变大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调整。
3.2 数字治理:智慧国家与全球数据港
2006年,新加坡推出了“智慧国2015”10年蓝图,是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新加坡将自身定位为全球“数据港”,开发了包括公共数据和私人数据在内的“数据市场”。
新加坡的数字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
· 数字政务覆盖率:达98%生活场景(亚洲平均65%)
· 政府服务在线化:实现90%的政府服务在线化,企业注册最快30分钟完成
· 开放数据集数量:8,086个(伦敦4500个/纽约3200个)
3.3 民生服务:嵌入式居住与全民覆盖
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既保证了公民拥有“恒产”,避免了中低收入者因为购房而更加贫困化;同时又通过嵌入式居住,有意识地将组屋区建设成社会融合与民族融合的平台。
新加坡的社区按照“棋盘设计、严丝合缝”的理论建造,非常人性化。组屋所在的市镇的结构就像一个大棋盘,棋盘中心就是镇中心,这里是居民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中心和交通枢纽。
3.4 基层治理:政府主导下的居民自治
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居民自治。人民协会的基层组织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都是重要的基层组织。
这些社会组织层次不同,参与人群不同,从而可以让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居民都能找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平台。
3.5 法治建设:严格执法与高效司法
新加坡以其严格的法治而闻名全球。新加坡全球清廉指数连续12年亚洲第一,商业纠纷平均解决周期150天(国际平均300天),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全球第二。
新加坡对于社区的服务、管理遵循法制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原则,严格地划分了公共事务和私人纠纷的界限。属于社区内部调节的范畴和属于法律调节的范畴,二者得以清楚划分。
4 深新城市治理比较分析
以下是深圳与新加坡在城市治理关键领域的对比:
治理领域 | 深圳 | 新加坡 |
治理理念 | 高效回应、渐进创新、人民管家 | 超前治理、长远规划、预测预判 |
数字治理 | TransPaaS平台、民意速办、42.4万个充电设施 | 智慧国2025、数据港、98%数字政务覆盖率 |
民生服务 |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龄友好 | 嵌入式居住、组屋制度、全民覆盖 |
基层治理 | 多元共治、三区管理、摊前三包 | 政府主导下居民自治、人民协会 |
法治建设 | 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改革 | 严格执法、高效司法、清廉指数亚洲第一 |
创新表现 |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7.37项 | 研发投入占GDP的2.8% |
可持续发展 |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发达 | 可再生能源应用率年增12% |
表:深圳与新加坡城市治理关键领域对比
5 发展趋势与挑战
5.1 深圳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深圳城市治理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治理模式不断创新:从“民意速办”到“三区”管理,深圳正在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 数字化转型加速:深圳正在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 国际化程度提高:深圳智慧交通系统上线新加坡,标志着深圳智慧交通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
深圳面临的挑战包括:
· 人口规模庞大: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市民需求丰富多元、诉求纷繁复杂,城市治理难度大。
· 法治建设待加强:需要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
· 精细化管理提升空间:与新加坡相比,深圳在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还有差距。
5.2 新加坡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加坡城市治理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数字化持续深入:新加坡所有的20个部委都已经提交了关于使用人工智能的计划,以实现扩大政府内部数字化的目标。
· 可持续发展加强:新加坡可再生能源应用率年增12%,85%的废弃物实现再循环。
· 创新生态活跃:新加坡研发投入占GDP的2.8%,催生每平方公里1.2家科技初创企业的高密度创新网络。
新加坡面临的挑战包括:
· 国土空间有限:作为袖珍城市国家,新加坡面临土地资源约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空间利用策略。
· 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新加坡也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压力。
· 文化多样性管理:虽然嵌入式居住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多元文化社会的治理仍然需要持续关注。
6 建议与展望
基于对深圳和新加坡城市治理的比较研究,民安智库提出以下建议:
6.1 对深圳的建议
· 强化超前规划能力:学习新加坡的长远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避免短期行为。
· 深化法治化治理: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
· 推进数字化深度融合:借鉴新加坡“智慧国”经验,打破数据壁垒,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 完善多元共治机制: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机制,激发市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6.2 对新加坡的建议
· 增强治理弹性: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需要保持治理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 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深圳等中国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 促进创新包容性:在保持法治严格的同时,鼓励创新和试验,容忍合理的试错成本。
6.3 深新合作展望
深圳和新加坡在城市治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 智慧城市技术合作:深圳的TransPaaS平台已经在新加坡落地,两国在智慧交通、数字政府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 治理经验交流:通过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两地可以分享城市治理的经验教训,共同提高治理水平。
· 人才培训合作:新加坡已经培训完成20000名公职人员,使其具有数据分析和数据科学方面的能力。深圳可以学习新加坡的经验,加强公务员培训。
7 结语
深圳和新加坡的城市治理实践表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治理模式,只有与城市发展阶段、文化背景和市民需求相适应的治理方式。
深圳代表了中国城市治理的先进水平,展现出了高效回应、技术赋能和精细管理的特色;新加坡则体现了超前规划、法治严格和全球视野的优势。两座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
民安智库认为,中国城市在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时,不应简单照搬照抄,而应分析其治理理念和机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机理,结合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
未来,城市治理将更加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更加关注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倚重数字技术和数据驱动,更加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深圳和新加坡的城市治理实践,将为全球城市特别是亚洲高密度城市的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民安智库城市治理研究课题组
2025年9月17日
参考资料:
1. 深圳智慧交通系统上线新加坡
2. 深圳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先行区试点
3. 从新加坡“智慧国”建设看城市数字治理
4. 深圳龙华流动摊贩“三区”管理
5. 新加坡治理的逻辑和机理
6. 新加坡:城市设计以幸福指数为先
7. 深圳将打造全域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城市
8. 新加坡荣登2025全球"最幸福城市"前三甲
9. 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