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
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第三方评估报告发布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首次以如此高规格的文件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推动政务公开的要求。一年来,政务公开取得哪些实效?有哪些问题和不足?受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54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2016年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16日,《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第三方评估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认为,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成效显著。

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全国形成政务公开热潮。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细则,细化了推进政务公开的具体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了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标准,《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则对2016年如何阶段性推进政务公开提出了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文件,全国迎来了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的又一次政务公开工作的高潮。 

二是政策公开水平明显提升。26家国务院部门、18家省级政府在2016年发布了规范性文件草案,分别占48.15%、58.06%。交通运输部、四川省政府公开了规范性文件草案意见征集的反馈信息;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等试点邀请利益相关方列席政府有关会议。 

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第三方评估报告发布(图1)

三是重点领域及履职信息公开总体较好。在针对54家国务院部门的250项个性化指标中,174项指标的公开情况较好,公开率达69.60%。其中,中国人民银行等4家金融监管部门公开统计数据的情况较好。 31家省级政府发布了所属省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环保部门均公开了2016年财政预算说明、2015年决算说明、各类预算决算表格以及“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省级政府均公开了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且要素完整,30家省级政府公开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且要素完整。44家国务院部门公开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建议的办理复文摘要或全文,占84.62%,比2015年度增加了10家。北京市等探索编制了重点领域政务公开三级清单,全面梳理了各部门公开职责、公开内容、公开标准,精细化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四是政策解读、回应关切进步显著。各地方各部门普遍在门户网站设置政策解读专栏,细化分类、配置检索功能。热点问题回应整体进步明显,经技术抓取和人工筛查的573条热点新闻中,有552项事件得到回应,回应率为96.34%。其中,对突发事件的回应最好,85件涉及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均有回应,回应率为100%。部分地方回应社会关切的意识增强。 五是依申请公开答复规范化程度较高。评估显示,信函申请渠道全部畅通,答复申请普遍较为规范,27家国务院部门和8家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对作出的不公开决定说明了理由,其中,25家国务院部门和7家省级政府财政部门说明了法律依据,分别占89.29%、87.5%。 六是政务公开保障监督机制明显加强。44家国务院部门和31家省级政府制定了2016年部署安排政务公开工作的文件,分别占81.48%、100%;52家国务院部门和31家省级政府确定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分管领导,分别占96.30%、100%;37家国务院部门和26家省级政府开展了政务公开培训,分别占68.52%、83.87%。

《评估报告》同时也指出了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务公开标准有待细化。不少领域的公开要求仍较原则,有待细化。如对清单之外乱收费、乱摊派行为查处结果的公开欠缺指引;财政预决算表格的数量、名称不统一。

 其次,政策公开还需加大力度。28家国务院部门、13家省级政府2016年未公开过规范性文件草案,分别占51.85%、41.94%;52家国务院部门、24家省级政府未公开2016年规范性文件草案征集意见的反馈情况(包括规范性文件意见征集的整体情况、采纳情况),分别占96.30%、77.42%;49家国务院部门、15家省级政府未公开2016年规章草案征集意见的反馈情况,分别占90.74%、48.39%。此外,普遍未能正确把握会议开放制度的定位,混淆其形式及适用对象。

 三是部分公开要求落实不到位。22家国务院部门未发布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在有此权限的部门中占48.89%;27家国务院部门未公开随机抽查结果和查处情况,占60%。部分评估对象以新闻类信息代替履职信息公开;重大项目类信息公开不理想,7家涉及重大项目信息的国务院部门中,有3家未公开。执法类信息公开不理想,12家涉及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类信息的国务院部门中,有3家未公开相关信息;个别领域行政处罚信息公开不到位,有的省级部门全年仅公开1件处罚结果。

 四是回应关切尚存短板。部分事件回应时间较为滞后、回应内容空洞,仍有地方政府对热点舆情采取回避、冷处理等方式。部分事件回应效果不佳,引发舆情反弹。 五是依申请公开仍存在法律风险。。在依申请公开方面,在答复环节,有的政府部门没有按期答复,或者没有说明答复依据等。这些不规范的做法,存在法律风险。 六是监督保障机制仍需继续加强。41家国务院部门和16家省级政府未在网站上公开领导分管“政务公开”的情况,分别占75.93%、51.61%。30家国务院部门2016年未制发指导下级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文件,占55.56%。20家国务院部门和8家省级政府未将政务公开纳入绩效考核,分别占37.04%、25.81%。

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