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
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结束,哪些省份成了“重男轻女”的典型?

在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结束之后,我国各省会的性别比例也逐渐浮出水面。在结果出来之前,很多网友就在网上猜测今年性别比例最失衡的省会是哪个。

而在那些讨论之中,绝大部分的人认为,越是发达的城市,人们的普遍素质就越高,重男轻女的现象也应该就越少。但这次结果是让人们大跌眼镜,因为性别失衡排名在前的竟有许多发达的城市。

排在最前的江西,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湖南,大部分都是人们普遍承认的富饶之地,也是素质水平教育较高的地方。但没想到他们的性别比例都在120:100之上,比起正常值105:100,要高出不少。

不少网友吐槽:要说这其中没有偏激思想和人为因素作祟,我们反正是不信的。

到2021年了,为何还有人重男轻女?

先前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男方家长要求女方给自己家生男孩,却遭到女方不屑回怼:你家又没有皇位继承,凭什么非要我一次一次怀孕,拼了命给你们生个男孩出来?

很多人都在段子下面拍手叫好,认为女孩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而这个段子之所以能够大火就是因为它说出了许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获得了大家的认同感。这样看来,大部分人对生男生女已经没有那么在意。

可是为什么当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时,男女比例失衡的严重性还是让人如此侧目,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一些落后封建的地区,更是在发达城市里发扬光大?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深在人们脑子里多年的传统思想并没有那么轻易地被改变。

古时候的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许多家庭更是秉承着只有男孩才能为自己传承香火,才能让自己的家族不会灭绝的神圣理念。如今,这样的思想虽然在慢慢消失,但却并没有被彻底根治。

很多骨子里传统的人都将这些话奉为圣旨,认为自己活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自己家传承香火,那自己媳妇儿最大的作用也只有为自己家生个儿子出来。

还有就是,太多人相信,只有养儿子才能防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孩子被称为赔钱货,很多家长都觉得生了女孩,哪怕费尽心力地养大,以后也是要送给别人家的。不如儿子,长大了能放在自己身边,还能拐个媳妇回来伺候自己。

因此,在许多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而在一些大城市里,虽然家长们对孩子的性别并没有那么苛刻的要求,但在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上,还是会有所偏颇。

“重男轻女”这种陋习下,会产生多少难以预计的伤害

在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欢乐颂》中,由蒋欣饰演的五美之一樊胜美,就是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受害者。樊胜美的父母都是非常典型的普通小市民形象,他们一生只生了樊胜美和哥哥两个孩子。但是他们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面对儿子,他们宁愿把自己的棺材本都掏空,给儿子买房娶媳妇儿,哪怕儿子做事不踏实,爱混爱闹事儿,总是给他们惹一大堆的麻烦,他们也不介意跟在儿子的屁股后面收拾烂摊子。

但对女儿,他们却从来不会在意她的想法和未来。他们逼迫樊胜美将赚来的大部分钱都寄回家里,用来贴补哥哥一家。哪怕女儿为家人蹉跎到三十岁30岁,一生的幸福都没有保障,他们还是要女儿为哥哥背上高额债务,根本不会想到这样做之后,女儿的人生会落入多么悲惨的境地。

如果说他们只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有所偏心,那在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已经变得恶毒到没有了人性。

就像之前网上曝出来的那件事:媳妇第1胎生了个女儿,开玩笑跟老公说生孩子太累了,以后再也不想生了。孩子奶奶听了这话,生怕媳妇不愿意再给她生个孙子,竟然偷偷地把孩子扔到了河里。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事件,都只是一笑了之,觉得哪里会有人这么狠心呢?但是在赤裸裸的大数据下,性别比例高出20个百分点的大有人在,难道这些城市受了诅咒,生女婴的几率大大下降了吗?

很想告诉大家,孩子是带着爱来的,生男生女都一样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过去的人之所以那么看重男孩,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要靠着自己的双手不停在地里劳动,才能够有一席之地,才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男孩就代表着强大的劳动力,代表着耕地养家,传承香火的希望。

但如今是脑力社会,孩子们用到智力的机会远远大于用到体力。而男生和女生之间智力相差无几,不管是在哪一个家庭,生下女孩也一样能顶半边天。

而且比起男孩而言,女孩子更加的温暖贴心,更能够感受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女孩都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她们对父母的尊敬爱护绝对不亚于儿子,甚至有时候要比儿子更深。

这样的她们长大了之后也必然能够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父母们坚强的依靠。

如果家里同时有男孩和女孩的,那就更不应该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家庭的分崩离析向来都是由于父母的偏心所引起的,就像电视剧《都挺好》里,女主苏明玉从小不受父母疼爱,长大之后也自然与家里渐行渐远,甚至和自小受尽宠爱的哥哥反目成仇。

要知道,不管孩子是男是女,是大是小,只有被公平公正的对待,他们才能够温暖阳光。也只有如此,孩子和孩子之间才不会有裂隙和憎恨产生,家庭才能走向和睦。

来源:百家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